2014年6月26日星期四

青藏之旅(4) 西宁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

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金塔。塔尔寺自建立之日起,慢慢完善了一套自己的寺院宗教组织,寺院政治组织和寺院经济来源,文化生活等的体系化。其中最能体现塔尔寺各类组织完善的要算寺院庙会了。庙会既是僧侣的学经的好机会,又是他们娱乐的极佳时间。藏语称“衮本贤巴林”, 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 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潮。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整座寺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百度百科》

 

第四天(6月11日) 西宁

 

午餐

今天上午没有活动。 中午在三榆荣丰酒店用餐。

豉油鸡。

清蒸鱼。

很好吃的煎饼。

熘墨鱼。

松子玉米。

家常豆腐。

老火汤。

 

塔尔寺

 

下午驱车去塔尔寺。

塔尔寺的正门。

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环绕塔尔寺的群山呈现出莲花的形状。 背景的山像其中2片莲花瓣。


在藏区,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如大的“扎仓” (寺院团体单位名称,最大的单位为“措钦”,其下是“扎仓”,再下为“康村”,最小的单位是“米村”) 以及颂经大堂女儿墙都是与白墙成鲜明对比的赭红色墙体。由于它的材料是由藏语称之为“边玛”的灌木树枝捆扎、染色制成,所以叫边玛墙。

边玛墙从建筑角度来讲,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藏族建筑师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从而在建筑质量、美观双方面均获得了最佳效果。边玛墙是边玛枝干去皮、晒干,切成30公分长短,捆扎成手臂粗细垒砌而成的。砌筑边玛墙的时候,先把捆扎好的边玛树枝铺一层,再上加一层黏土夯实,这样重复砌筑,到了顶部还要进行防水技术处理,墙体基本筑成后,在墙面上涂一层赭红色的颜料,边玛墙就这样形成了。这种墙体从建筑技术角度讲,它可以减轻墙体顶部的重量,对高层藏式建筑的无疑有着很好的减重作用;从建筑外观装饰来讲,边玛墙对建筑起到色彩对应反差的装饰作用,从而获得视觉美感的效果。藏式建筑墙体色彩上白色是主流色,白色墙体上有了赭红色的女儿墙和窗户边沿的黑色条,墙体颜色从单调变成了多彩,从轻淡变成了凝重,增加了整个建筑的庄重感。布达拉宫、大昭寺、以及三大寺给我们的感觉正是这样。

在西藏历史上,赭红色的边玛墙是一些特定建筑的“特殊待遇”,不是任何建筑都可以享有的。在政教合一制度的旧西藏,寺院建筑享有边玛墙、金顶、宝幢、宝瓶的待遇,因为宗教至高无上,人们把最美好、最上乘、最崇高的礼遇献给佛的处所,这是顺理成章的。除了宗教以外,由于特权意识,世俗世界也有等级之分,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不可能平等,这在建筑的规模、层高、装饰,乃至大门前的上马石等细微的标志上。除了层高规模以外 ,贵族建筑也可享有修砌边玛墙的待遇。在老式贵族宅院式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建筑有边玛墙,最典型的是位于八廓北街的冲赛康建筑、朗孜夏建筑、八廓南街的桑珠颇章建筑,这些建筑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式贵族宅院式建筑,它们的主人在西藏贵族阶层中曾经是世家贵族。除了它们外,在藏式传统建筑中再也看不到边玛墙了。

边玛墙是藏式墙体建筑技术领域中的一大发明,那么这种创意的灵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笔者认为还是源于平民百姓的建筑形制。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西藏农区建筑中可以发现农民宅院建筑中院墙的墙头上整齐地垒一圈木柴或者牛粪饼,看上去与白墙从颜色上形成了反差,本来这是农家人充分利用墙头空间堆放柴禾,这样一来节省地盘,二来防盗贼跃墙偷盗。聪明的藏族建筑师从这个现象中产生了灵感,将之用于建筑墙体的砌筑技术上。

边玛墙在藏式建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它的材料稀缺,制作过程繁杂,成本昂贵等原因,不可能在现代藏式建筑中大量使用,作为传统藏式建筑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对边玛墙材料的分布、边玛枝干的加工工艺、边玛墙的砌筑技术,还有其产生的作用,还是应当做一番抢救式的普查整理,使这一民族建筑领域中闪光的一点永久地保存下去,在西藏古代建筑的维修中发挥作用。 --- 《中国西藏网》

这里的窗户不通风。 深褐色的部分墙壁由边玛枝干搭成,有透风功能。


西藏充满着神秘和诱惑,藏人对外来世界也充满好奇心。

藏传佛教唐卡中和睦四瑞图象征尊老爱幼,和平相处。源于《释迦牟尼本生传》。讲述关于四只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相传,在古印度波罗奈斯国时期,世尊化身为一只鹧鸪鸟,居住在噶希森林。当时,该森林尚住有一只猴子、一头大象和一只山兔,它们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过着安详自在、幸福美满生活。

它们的情谊如同水乳相融,极为融洽。为了永远保障这种和睦的生活,它们拟共商订立一个永远互敬互爱的崇高约定。于是,以一棵尼枸卢树的成长历程作为确定长幼的依据。

大象第一次见到那棵树时,树枝叶和其身体一样大,猴子是树枝与它的身体一样高时,到那里的。当这棵树又小又嫩的时候,山兔常舔过叶子上的露珠。最后说:其实这棵尼枸卢树是吸收鹧鸪鸟粪便而长大的。

从此以后,它们按长幼奉行尊老爱幼的准则。由此,年幼体大的大象驮猴子,猴子背山兔,山兔头顶鹧鸪鸟。四个动物情如手足,互敬互爱,过得极为和睦相处。

后来,森林里的其他动物见此情景,也纷纷仿效,一时间,整个森林动物世界出现一派友爱、和睦的景象。

从此,向往和平的雪域高原人,智慧地把安定团结、和睦相处的太平盛世景象,以佛经中的讲述四只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为背景,绘制了和睦四瑞这幅美好的图案。图案中有个香格里拉般一方美丽的净土;一棵树枝茂盛的枸卢树结有甜蜜的果实;树前有一只驮有猴子的大象,猴子手捧一枚果子,背负一只山兔,山兔身上蹲有一只鹧鸪鸟。和睦四瑞图描绘了四只动物互敬互爱、共享花果、团结和睦的美好情景。 --- 《中国唐卡网》


 

晚餐

 

晚上回西宁,在名豪大酒店用餐;我们昨天中午曾经来过这里。

杭椒牛肉。

豆干蒜苗。

排骨煲。

咸鱼茄子煲。

炒腊肉。

白菜炖粉丝。

上汤萝卜。

水晶虾饺和甜薄撑。

晚上乘坐八点多的火车去拉萨。





青藏之旅系列:

青藏之旅
第一站
上海
第二站
西宁
第三站
西宁
第四站
西宁
第五站
青藏铁路
第六站
拉萨
第七站
拉萨
第八站
江孜
第九站
日喀则
第十站
泽当
第十一站
泽当
第十二站
重庆
第十三站
重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