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星期四

山西古文化之旅(2) 洛阳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又作「雒阳」、「洛邑」,古为中州、豫州的中心地帶,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称伊洛,是中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武王死后年少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恐天下反周,便代周成王執政,並平定了管蔡之乱,挫败了管叔、蔡叔和商武庚的叛乱,使天下归心,周朝由此走向了长治久安。为了巩固周朝在东方的统治,成王便先遣太保召公去查看地形风水,而后由周公在古時称郟的地方营建了新的东都洛邑,位置在今天的洛阳王城公园附近。

洛邑建设所依据的三礼图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图,其理念极大影响着中国各个朝代的城市建设,而周公提出的方格网城市的理念比西方要早了600年。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鄩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

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納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厉史上的洛阳居华夏腹心,和长安一起作为东西二京达两千多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至元代后相对衰落,但仍然是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建国后的洛阳是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和旅遊城市,凭借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遊资源,这座「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又重新散发出了无穷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

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梁、后唐、后晋共9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級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級市(省辖市)。


10月9日 洛阳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

上午到达洛阳,先去市中心参观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 室内禁止摄影,只能拍外面的雕像。

整座博物馆建在周王陵遗址的上面。 尽管被岁月掩没了2千多年,这里还能感受当年皇家车队的威严气派。 众多陪葬的马和狗,使人领略“甘效犬马之劳”的来历。

史书记载“(夏商周)天子驾六,诸侯及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 周王陵遗址第一次提出物证,证明天子驾六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据推测车马坑里孤单的陪葬人是训马师,留在这里照看马群。 马匹排列整齐有序,应该是杀后再葬。 相反,狗的姿势和位置各有不同,很可能生前被活埋。 有只小狗跑到车上,身上压着一块鹅卵石。 也许是挣扎着爬上来,被人用石头重重地砸晕。

资料来源: 《文明杂志》

2000年,洛阳市正计划在市中心建设一个集行政、商业、金融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广场——“河洛文化广场”,考古工作者却在这儿发现了古文献中记载的夏商周时期重要遗存——六马一车的“天子之乘”,这一轰动全国的惊人发现立即引起了洛阳市民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现在看到的“天子驾六”车马坑南北长42.6米、东西宽7.4米,葬车26辆、马68匹、犬7只、人1位,车子呈纵向东西两列摆放,头南尾北,其中驾马6匹者1辆、驾马4匹者8辆、驾马两匹者15辆。西列车队从北往南数第2辆车子的车辕两侧共置6马——东侧3匹侧卧向东,西侧3匹侧卧向西,排列整齐有序,清晰地表示着这6匹马和这辆车组成6马驾1车的关系。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屋顶的朔像。

午餐

中午在洛阳香港雅香楼菜馆用餐。

豆腐蛋花蔬菜汤。

蒸排骨。

荷香蒸滑鸡。

水果拼盘。

 

龙门石窟

资料来源: 《央视国际》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这里青山绿水,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A.D.495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在这历时500余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着北魏和盛唐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些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龙门北魏时期的大型洞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石窟寺及普泰洞、路洞等等。而唐代的主要洞窟则有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潜溪寺、敬善寺、万佛洞、双窑、惠简洞、大卢舍那像龛、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看经寺、唐字洞、极南洞、净土堂和麻崖三佛龛等等。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的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礼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因此,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卢舍那像龛一组尺度宏伟的艺术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畅开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流韵绵长。

由于石窟雕刻恢宏壮观、博大精深的艺术气象感染着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众生,以佛教造像为主体的龙门地区便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慕其名望地流连。今日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即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中,香山寺法音绵历、香火炽盛,以致中唐时代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结与如满和尚等人结为“香山九老”唱酬于该寺的堂上林下、晨烟夕霭。会昌六年白居易卒于洛阳履道里故居,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今日香山寺北侧的白居易墓园,便是各界来宾凭吊这一历史文化名人的最佳场所。

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资料来源: 《中国通用旅游》
《洛阳旅游服务》

龙门大桥。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 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 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 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 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过潜溪寺有三个较大的洞窟,即宾阳北洞,宾阳中洞和宾阳南洞。

宾阳中洞又叫宾阳洞,是北魏迁都洛阳后,世宗皇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营造的二窟之一。 据记载:自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开凿,至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才完成,历史达24年之久,共用人工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个。




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摩崖三佛龛地处西窟,凿造于武周时期,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是这组造像却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




万佛洞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 高570厘米,宽580厘米,深670厘米,窟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狮子。

负责营造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洞窟的主持人竟然是两位女性,一位是朝廷的女官姚神表,另一位是出家尼姑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万佛洞壁上的小坐佛。

万佛洞外南壁,许州仪凤寺尼姑真智所造的观世音菩萨像,被喻为龙门唐代菩萨像的精美范例。






对岸的香山寺。

莲花洞因为窟顶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而得名。 莲花洞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身着袈裟,似为释迦牟尼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 迦叶,阿难随侍左右,亦步亦趋,迦叶手执锡杖,阿难致礼肃立。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这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雕塑。 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 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演矜持,雍容华贵的普萨,英武雄健的天王,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小弟子阿难。

大卢舍那佛,据说是仿照武则天雕塑的。

文殊普萨。


托塔李天王。

部分团友坐这几只船回去,我们过桥从对岸走回去。

从对岸照奉先寺全景。

白园

资料来源:

白园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安葬于此而得名。坐落在龙门东山的琵琶峰上,是一座依山傍水、秀色宜人的小巧园地,占地40亩。依山势建有松风亭、白亭、翠樾亭,道时书屋,乐天堂等富有唐代风格的亭阁。在传说为白居易当年饮酒赋诗之地,建有一座草亭,古风遗韵,游人至此,雅兴顿生。园内有一条镶有近百块白翁诗作碑的诗廊、流派纷呈,皆出自现代书法名家之手。琵琶峰顶即为诗人长眠之地,中央为白居易墓,墓碑上书“唐少傅白居易墓”。墓南立有清代石碑;墓北有一重24吨的自然卧石,上刻诗人的《醉吟先生传》 之作。白园,山峦怀抱,柏青竹翠,临峰而立,清风送爽,可远眺龙门石窟,可旁观香山古寺,确为消夏旅游的好去处。
 



白居易的名作《赋得古园草送别》,也是我能背得出的为数不多的诗词之一。

白居易墓,两旁有很多日本和韩国白氏宗亲会回来祭拜时立的碑。

 

洛阳水席

晚上在新友谊大酒楼用餐,吃当地著名的洛阳水席。 由于以前的团友对洛阳水席有反映,导游只点了几道水席菜,也掺杂了其他食物。

资料来源: 《新华网河南频道》

在洛阳的传统美食中莫过于洛阳水席了,它历史悠久,古今驰名,千年以来,长盛不衰。所谓"水席",有二层含义。一是以汤水见长,二是吃一道换一道,一道道上,象流水一般,故名"水席"。起源于民间的洛阳水席,在唐代武则天时,将洛阳水席引进皇宫,加上山珍海味,制成宫廷宴席,又从宫廷传回民间。  

以酸辣味为主,清爽利口的洛阳水席,有24件组成,简称"三八席"。先上8个冷盘下酒菜,冷盘为4荤4素。继上16个热菜,热菜用不同型号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个压桌菜。其它12个菜,每3个味道相近的为一组,每组各有一道大菜领头。又叫"带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云流水。

洛阳水席,有三大特点:一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二是有汤有水,北方南方均为感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洛阳水席,又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可据情而定,故深受游客的普遍欢迎。

洛阳水席中最著名的头道热菜是洛阳燕菜,不但独具风味而且还有很有意思的传说和伟人故事。相传,武则天居洛阳时,东关一块菜地里,长出一个几十斤的大萝卜,菜农认为是神奇之物,献给女皇武则天。萝卜能做出什么好菜,让整天山珍海味都吃烦了的武则天感兴趣,御厨师想来想去,把它切成丝拌粉清蒸,配以鲜味汤汁,女皇吃后,甚感其味异常鲜美,大有燕窝风味,赞不绝口,赐名"燕菜"。后传入民间,日久天长,大家都叫做"洛阳燕菜",流传至今。1973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著名厨师王长生、李大雄精心制作了洛阳燕菜,招待两位总理。两位总理一连要了两道,食后同声称赞。因菜中雕有牡丹花,周总理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开出牡丹花,看来可称"牡丹燕菜"了。从此,"洛阳燕菜"改称"牡丹燕菜"誉满中外。
 



河南名小吃---鸡蛋灌饼。

炸大虾。

洛阳燕菜,洛阳水席最著名的一道菜。

假海参汤。

酸辣墨仔鱼汤。

蜜汁红薯。

镶茄子。

八宝饭。

酒酿。

白菜鸡翅汤。

竹笙汤。

西红柿拉面汤。

炸箩卜丝。





山西古文化之旅系列:

山西古文化之旅
第一站
上海
第二站
洛阳
第三站
三门峡
第四站
运城
第五站
临汾
第六站
洪洞县
第七站
平遥古城
第八站
太原
第九站
五台山
第十站
大同
第十一站
北京
第十二站
承德
第十三站
北京
第十三站
上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