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星期四

山西古文化之旅(7) 平遥古城

资料来源: 《央视国际》

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座坚实完整的砖石城池,数百年来在军事防御和防洪挡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城内街道、古建衙门、市楼、商店、民居等还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其中有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击城墙;有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殿内的五代彩塑堪称珍品,是研究中国早期彩塑的样本;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清虚观。观内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古城内现存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专家田中淡考察平遥古城时欣然题词“平遥古城甲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到过平遥的人说:“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

人称平遥有三宝,砌成的古城墙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此城墙仅为夯土筑成,规模较小。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才扩建成现在的规模,至今虽历经600余年的沧桑风雨,但雄风犹存。这座周长约6公里的古城墙,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这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此外,清朝后期,在古城东南角还曾修建了一座象徵古城文运昌盛的魁星阁,由此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之深远。

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全城现存四合院民居3797处,其中有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此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庙宇,老式铺面亦是鳞次栉比,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

出古城北门向东北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十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方向、重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双林寺。在该寺的10余座大殿内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事实上古城之宝不胜枚举。

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老的平遥是辉煌的,今天的平遥依然充满了魅力。在时下许多文化古城为兴商业而被肢解破坏的时候,平遥却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平遥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徵,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10月13日下午 平遥古城

午餐

中午到了平遥,先去成锦云饭店用餐。 这套碗碟有些特别。

有名的平遥牛肉。

平遥碗托,是一种面食。

肉丸酥肉。

刀削面和三种不同的卤汁。

红烧鱼。

油麦面。

万里香鸡。

玉米烙。

炸山药丸。

吃完饭去游古城。 古朴的雕梁画栋。

明清街市楼。


平遥县署

资料来源: 《平遥县衙》

平遥县衙坐落于县城内政府街(明代称衙道街,清代叫衙门街),建筑规模宏阔,形制独特,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旅游景点。

平遥县衙的大门在衙门街的西端,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檐下施有斗拱,朴实而威严。中间是走道,前檐东侧放置有一面喊冤鼓以备百姓击鼓申冤。衙门的后檐各有一问房舍,是门子和更夫的居所..

俗语说“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在古代,衙门是官府和权势的象征,因此在百姓的心目中,这里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衙门前面建有一座独立式影壁,衙门南的照壁南街之名也由此而来。

衙门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彰瘅亭和申明亭。彰瘅亭,建于明代。“彰瘅”,浯出《尚书·毕命》“彰善瘅恶”,意思是表彰善的,憎恨恶的。彰瘅亭是宣讲圣谕、乡规民约,彰善瘅恶之所。

申明亭,建于明代。“申明”即陈述、说明之意。明初,申明亭是张贴衙门中官员劣迹的地方。清代,这里是代书的活动场所。代书是为人代写呈状的人。《大清律例·诉讼》中规定:“内外刑名衙门,务择里民中之诚实识字者,考取代书。凡有呈状,皆令其照本人情词据实誊写。呈后登记代书姓名,该衙验明方许收受,无代书姓名,即严行查究……”因此代书是官方批准,并经刑房书吏考试而录用的非官方人员,又称作“官代书”。后来,申明亭正房里又加塑了观音菩萨塑像,叫“观音堂”。在诉讼、写状子的时候,顺便拜一下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或许能帮助自己走出各种困境吧!

衙门东侧20米处是观风楼,民间俗称“风水楼”,上下两层,第一层是砖砌高台,中间为砖券门洞。第二层是木构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单檐歇山顶。阁内塑有武圣——关羽像,该楼由知县周之度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毁于20世纪50年代。

穿过衙门,便进入县衙。两侧是赋役房,共有砖券窑洞14间。“赋役”中“赋”是指赋税,清初是指田赋,清末则通称多种税课为赋税。“役”是指差役、徭役,清代徭役逐步转化成以钱物代替徭役的税课。因此,赋役是赋税和差役徭银的合称。

平遥县衙征收的赋税,主要由户房经管,据《清会典·户部》载:“(每年)仲春而开征,仲夏而停止;仲秋而接征,仲冬而征毕。”雍正十三年(1735年),规定征收分上下两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到五月截止,下期从八月开征到十一月截止。衙役房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为方便里老收粮和民壮、杂役催办之用。

衙门往北是仪门,是进入县衙的第二道屏障。“仪”有礼节、法度之意。《国语·周语下》载:“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明清时官署中设仪门,即取“有仪可象”之意。据《明会典·官员礼》记载:“有新官到任之日,引至本衙门前下马。”平遥县衙仪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五檩悬山顶,檐下斗拱三踩,创建于明,1999年修复。

仪门两侧各建一角门,传说东角门叫“人门”,平时大开以便出入。西角门叫“鬼门”,平常不开,提押人犯,或被判死刑的人即从此门押出。拾级而上,穿过仪门便到了县衙的真正办公场所——大堂院。整个院内宽敞而威严,两侧长长的廊房各1 1间,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

六房对称设置,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六檩硬山前廊式。吏、户、礼房居东,兵、刑、工在西,正是所谓文东武西的礼序配置。六房是各级衙门对应于中央六部所设的办公机构。办事人员叫胥吏。

明代,县一级六房胥吏的设置是:每房2~3人,合计吏员12~18人。但由于事务繁多,县级吏员的实际人数都远远超过定额数。这些办事胥吏的主要职责限于“粘连卷宗,点检新旧,验看迟速,知数目之精”。

在清代,六房中从事案牍工作的书吏,多是些读过书,但又举业无望的人,他们负责衙门中文书的起草、修改、誊缮、收发及文书档册的保管。这些书吏不包括那些门子、斗级、皂隶、快手等,后者供“奔走驱使”,属衙役,地位更低,被统治阶级视为“贱民”

六房书吏处理文书时各有所专司,有条不紊,其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行政、财经、文教、军事、司法、工程等。据《牧令书辑要》(袁枚著)记载:“夫治民者,州县之职也,然治民不自民始,胥吏者,官民交接之枢纽也。”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社会现实:即没有胥吏的大量工作,国家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就得不到基本保障。因此州县胥吏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

县衙书吏每天的工作程序约是:

  1. 每日天明,听内宅击点七声,外发头梆,各房书吏齐集各办事公所;听击点五声,外发二梆,各房书吏依次伺领签押;击点三声,外发三梆,门子请匙开门,值堂门子和承印、书办进衙,随知县升堂。
  2. 知县日行牌票,由各房具稿后投入签套送衙,听候裁夺。
  3. 各种公文、部件,各房照例承行,或应申覆,或申报,从速料理、,
  4. 奉各上司批词,各自理讼词,应拘提人犯,皆以路途远近定限解审,以便结卷。
  5. 审理讼词,凡拘到的人犯,于早堂具单点名,挂牌听审。
  6. 六房书办,共置卯簿一册,分填各房姓名以便初一(朔)、卜五(望)点名画卯,按簿接承事理。

另外,发出的牌票,总立号簿一册,每个书吏三页,注清姓名,后歼列某日承接某事,每遇三六九日查销。

穿过仪门便是长长的甬道,甬道的尽端是平遥县衙的主体建筑——大堂。大堂也叫公堂、正堂、正厅等,这里是知县举行一些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员的厅堂。平遥县衙大堂面宽五问,六檩前廊悬山式厅堂,明次间敞口,东西梢问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

大堂正中为暖阁,是知县发号施令的法堂,暖阁内设置公案、座椅,公案上摆放有令签、朱笔和惊堂木,阁上悬挂“明镜高悬”的匾额。明清两代,知县很讲究大堂办事,为的是“日与百姓相见”,以加强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有时对泼皮之流“坐大堂对众杖之”,以惩一警百,教育民众。暖阁后是屏风,上面绘制的图案是海水朝日图,又叫“旭日东升”。

暖阁前列有县令仪仗,即桐棍、皮槊、肃静牌和刑具,如水火棍、讯杖等。

清朝,知县审案前,由差役将惊堂木,朱笔,墨笔,红、黑砚台,笔架,红绿头签,签筒等用品摆放在公案上,将印盒、印垫放于印架上,磨好墨,然后堂役传齐原告、被告、干证于班房,书吏将原被告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事由填写清楚。刑房、站堂衙役排衙,齐喊堂威,击堂鼓,知县升堂入座。

堂讯开始,用朱笔点名,刑书唱名,皂隶传唤,原告跪于东,被告跪于西,由书吏记录口供,拒不认罪的,施笞、杖等刑,审理毕,知县点朱加印,批出判词,案毕退堂。

绕过暖阁屏风便走出了大堂,看到宅门。宅门是县署内院的屏障,平时不让人随意出入,门口有门子把守。宅门宽三间,硬山式样,前出廊,后檐明间抱厦一间,檐下有屏门,遇迎接上级官员、钦差及重大庆典时才全部打开。

进入宅门就是二堂院,正中是二堂和东西耳房,二堂是县署中的第二大主要建筑,面宽五间,明次间敞口,梢间为茶房和招房,二堂室内也设有暖阁、刑具及仪仗,与大堂陈设基本相同。凡是由婚姻、土地、债务等引起的民事纠纷,知县都要在这里审理,直至调解,但对顽固不化分子也要施以刑法。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二堂是不公开的法堂。

走出二堂就到了知县住宿的府址——内宅院。内宅,名日“忠爱堂”。面宽五间,硬山顶建筑,内外装修略显豪华,是知县居住、接待上级官员、与僚属商议政事、处理一般公务,以及审理机密案或不宜公开的案件的地方,是县衙的主体建筑之一。

内宅之后还有一进院,主体建筑是大仙楼,上下两层,为砖木结构,底层是砖券窑带前廊,二层是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五檩悬山前廊式,殿内神龛内供奉的是守印大仙。据传守印大仙就是狐仙。

平遥县衙的建筑物还包括东线建筑,有土地祠、酂侯庙、粮厅、花厅。

土地祠坐落于衙署东南端,由戏台、献殿和正殿组合成两进院落。

土地是古代神话中管理一个小地面的神。即古代的社神,《孝经纬》中记载:“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土地神在民间的信仰很普遍,百姓戏称为“土地爷”、“土地公”、“土地老”。乡村修建土地庙、民居中供有土地龛的实例,随处可见。据《内乡县衙》记述,土地祠还用来关押一些有功名的嫌疑犯。明初,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赃至60两以上者要砍头示众,并要剥皮于大堂,土地庙就是剥皮场所,又称“皮场庙”。

寅宾馆,位于土地祠东北侧,是明代县衙安置上级官员、差人宿住的公馆。寅,尊敬之意。《尚书·无逸》记:“严恭寅畏。”《尚书·尧典》记:“寅宾日出。”清代,由于平遥属于“冲繁”之县,官差往来频繁,所以除了改西河书院为公馆外,又陆续在今西小巷处增建大公馆、二公馆、三公馆。

从酂侯庙出来即是衙署粮厅。粮厅过去便是东花园,县令忙了一天的政务后,便在这里赏月观花,或小酌几杯,或品茗对弈。

县衙西线建筑有牢狱(分轻狱、重狱、女狱)、公廨、督捕厅、马王庙、洪善驿,正在修复中。洪善驿府设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驿丞,驿铺迁移于县署西侧。

总之,作为古代最基层的政令机构——县衙,无论是布局、规模,还是建筑形式都体现着封建行政和典章制度的仪规。是封建社会各级官府的缩影,是了解古代官场文化的初步。可以这么说:“皇家看故宫,州县看衙署。”

仪门是进入县衙的第二道屏障。

六房对称设置,吏、户、礼房居东,兵、刑、工在西,正是所谓文东武西的礼序配置。

大堂是知县举行一些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员的厅堂。

东西梢间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


古代犯人脖子上套的刑具,头和双手都被铐住。

囚车。

古老的法字。

在大堂外面表演清代知县升堂断案。

定罪后犯人被戴上刑具。

大堂正中的暖阁。

二堂专门审理由婚姻、土地、债务等引起的民事纠纷。

二堂屏风。


二堂的刑具与仪仗。

内宅是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衙门东侧的观风楼。

出了县署。

 

日升昌票号

资料来源: 《太原道》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日升昌”票号,是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开设的。这个票号的创始经理人名叫雷履泰,其东家为平遥县的达蒲村李家。“日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玉成”颜料铺,后来才更名日升昌,并发展为票号。“日升昌”票号,平遥为总号,其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日升昌”票号主要业务是包办国内公私汇兑银钱。当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银运输量颇大,公路交通运输不发达,其它运输手段费用高而且很不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了,“日升昌”的诞生从此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其经营的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其经营网点遍布除东北、西北以外的整个中国,可谓“一纸风行”。然而,更让我们叹服的是:票号产生的百余年间,外患频频,内乱不断,日昇昌在风雨飘摇的一百年,纵横捭阖,雄视商界,形成了一整套极具现代意义的管理制度。

“日升昌”票号,当时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首创金融机构,曾以“天下第一号”、“汇遍天下”而闻名于世。“日升昌”票号,在咸丰同治年间为极盛时期。到清朝末年,先进的银行兴起,票号逐步被取代。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和清朝政府被推翻,“日升昌”票号就随之倒闭了。

如今的“日升昌”旧址,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人们在这里所见所闻的是一百多年的过去。尽管日升昌小小的院落无法与现代银行的摩天大楼相比,日升昌仅有的分号也无法与当代覆盖全国的金融网点相比,但我们可以从日升昌看到当代银行的影子;从日升昌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可以从日升昌感受一种锐意改革的精神,鼓闻一个时代进步的声音。

“日升昌”票号旧址坐南朝北,南北长为65米,东西宽为20米,总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票号内三进院落,临街面阔五间,中间为通道,两边是铺面,上面建楼存放财物。前院、东西两边各有柜房两间,中院东西各建客房三间。正面,为票号中厅,面阔也是三间,是汇兑业务具体办理的重要场所。中厅上面建有楼房,是存放物品的场所。紧靠中厅南檐平房三间,中间为走道,东西两边为小套间。在后院南边,有正厅五间,东西两面各有客房三间。整个院落布局考究,格式别致,高墙、大院、深宅。由于职业原因,出于对安全的重视,在院内所有被认为不安全的地方,都架设有铁丝天网。网上,系有响铃,只要临街铺面五合坚实大门一关闭,可算得上固若金汤万无一失。

“日升昌”在商业上的成功,得益于一系列在当时极为先进的经营理念的管理制度。

股份之制,两权分离更凝聚
同舟共济、天时地利人谐和

票号的财东为协调劳资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了地使用了人身顶股制。即员工可以用自已的劳力作股份,与财东银股(即资本股)一起参与票号的分红。总经理的股份由财东确定,票号内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号掌柜、伙计顶股则由经理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来的。

通过人身顶股,票号内部所有员工的利益和票号业绩,业务发展被紧密相连。可以说顶身股把员工和票号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从掌柜到伙计无不殚精竭虑,尽心竭力,从而促成了票号内部经营管理、服务态度、业务素质的全面改善。

票号采用东、掌合伙制的管理形式(经理负责制)。财东凭信文出资聘请掌柜(经理的俗称)。聘用之前,先由财东对人选进行严格的考察,确定其有所作为、能攻能守、多谋善变,德才兼备,可以担此重任,便以重礼招聘。委以全权,并始终恪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道。经营决策、分号设置、职工录用、人员调配均由掌柜决断,与财东无关。财东中能在结账时使用权利,平时不得在号内住宿、借钱,不能指挥号内人员为其办事,也不能保荐学徒,更不能以票号名义在外活动。将资本人事全权委托经理负责,一切经营活动并不干预,日常盈亏平时也不过问,让掌柜放手经营,财东静候年终的决算报告。从而便掌柜在任职期间总揽大权能够从容地调动人、财、物,达到最好的经营水平,取得最佳的经营成果。从而促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财东享有所有权,掌柜(经理)享有经营权,与现代的两权分离极其相似。

“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人才

学徒必须年龄在13—15岁之间。身高五尺,仪态大方,家世清白。懂礼貌、善珠算,精楷书,不怕远行,能吃苦。学徒入号,必须有担保人。入号前,由主考人当面测其智力,试其文字,通过者择日进号。进号称“请进”表示人才请入,前途无量。入号后,由老师傅带小徒弟采用传、帮、带的刑式进行培养。培训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业务技术,包括珠算,习字,抄录信稿,记账,写信等,学习蒙、满、俄语,了解资金运作,熟记银两成色。二是职业道德训练,主要有重信义,除虚伪、贵忠城,鄙利已,幸辛苦,戒奢华,并派往繁华重镇,以观其色。经过三年学徒期满,方可正式录用。由于学徒制执行很严格。从而为日升昌保证了人才的后备力量。

票号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学徒出身,经过层层遴选和拔 擢。道德、业务、行为都有高标准的模式,周而复始,使票号各个层次,各个环节都处于最佳状态。

“日升昌”票号的创始经理人雷履泰。




历代“日升昌”票号经理人乘坐的马车。

回到繁华的大街上。


晚餐

晚上在下榻的太原国贸大饭店吃布斐。 只照了冷盘,甜点和水果。














火龙果。


榴莲酥。





山西古文化之旅系列:

山西古文化之旅
第一站
上海
第二站
洛阳
第三站
三门峡
第四站
运城
第五站
临汾
第六站
洪洞县
第七站
平遥古城
第八站
太原
第九站
五台山
第十站
大同
第十一站
北京
第十二站
承德
第十三站
北京
第十三站
上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